查看原文
其他

辟雍砚 ,风靡隋唐却缘何销声匿迹

2017-07-26 收藏杂志

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在古墓中发现了墓志。忽然之间,天气骤变,乌云密布,刮起了大风。一分多钟后,墓志上的尘土被吹散,“流珠堂”三个字出现在众人面前。现场考古人员震惊了,他们正在发掘的古墓,墓主人难道是隋炀帝?


隋炀帝墓志


考古人员的推测后来得到了证实,这里埋葬着隋炀帝以及当年隋炀帝的遗孀萧后。隋炀帝墓出土文物100多件,而萧后墓则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萧后墓出土的这些器物中,有一件被媒体记者称之为“类似儿时击鼓传花的用具”十分抢镜,这就是中国砚台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辟雍砚。


萧后墓出土的辟雍砚


由于在砚面和砚池上留下了古人使用的痕迹,因此萧后墓出土的辟雍砚是一件实用器。萧后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青瓷砚出现在她的墓中,可见它是萧后生前使用的,砚面的研磨痕精细光滑,可见萧后也非常爱惜它。


实际上,在隋唐墓葬、遗迹中发现辟雍砚是常见之事。


1992年至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站在发掘白居易故居时,发掘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出土一件朴素的多足辟雍瓷砚。该砚呈圆形,直径19厘米,砚面侈口,砚堂平坦凸起,周边有贮水凹槽一周。槽外一侧附有两个笔插,砚台底部有21个兽蹄状足。白居易在晚年仍留有不少诗文,这件朴素的唐代辟雍砚很可能就是诗人的文房用具。


唐辟雍砚 洛阳履道坊白居易住宅遗址出土


以上辟雍砚产生影响不乏名人效应的影响,而辟雍砚本身的精彩,即使离开了名人效应,也依旧光彩熠熠。


辟雍砚又叫璧水砚,是南北朝至唐初盛行的一种砚式,多为陶瓷质,圆形,砚面凸起,砚面与砚壁之间形成一圈环形砚池,砚足一般为蹄形、水滴形或圈足。辟雍砚在魏晋至唐代的墓葬中均有出土,且多为实用器具,研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文化内涵,对于墓葬的断代和古代文房文化的认识有着积极意义。


海宁市博物馆藏隋兽蹄足辟雍釉陶砚


隋青釉辟雍砚


隋代巩县窑水滴足白瓷辟雍砚


至于辟雍砚的名称由来,通常认为源自于周代的学宫制度。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说——


“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小戴礼·王制篇》有云:“天子曰辟雍,诸候曰泮宫”此即言当时的学校。辟雍者,辟借作璧字,言其为一圆形。雍字当写作广字下面加一个邕。邕字乃四方有水,土在其中。广是高屋之形,即指学校的建筑,四面环水。此乃当时天子所辖政府之学校,如同今天的“国立大学”。


泮宫者,泮是半圆形之水。《诗·鲁颂·泮水》,又称泮宫,是为当时诸候有泮宫之证。此为诸候国中大学,即如今的地方大学。国立大学四面环水。地方大学三面环水。在形制上,表明了中央与地方的尊卑之分。此后历代,全国各省县,均有孔子庙。庙旁有明伦堂,堂前有泮水。即承古代泮宫遗制。清代有才入学,即称入泮。


辟雍砚则是对辟雍格局的模仿,圆形,砚面凸起,砚面与砚壁之间形成一圈环形砚池,形制类似于古时的辟雍。


问题在于,如此讲究且盛行于隋唐的辟雍砚因何从古代砚台的主流中退出了呢?


个中原因引发诸多猜测,比如说,辟雍砚的一大特征在于砚足,而这样的砚足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背景变了,砚台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研究认为,隋至唐初时,辟雍砚的砚足已经很少见到其典型的多蹄足,而是多为多蹄足下附垫环或堆塑多蹄足的圈足,甚至还多见镂孔圈足,这可以说是砚足退化的一种体现。


唐三彩辟雍砚


唐巩县窑白釉辟雍砚


梅县畬江镇唐墓出土辟雍砚


我们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北齐的《校书图》等一些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至少在隋唐以前,人们并不是伏案书写,而是一手持简牍或纸张,一手执笔进行书写,或坐或立,且书写地点并不固定,这就要求砚这种时刻伴随文人左右的器物必须做到随遇而安,而砚足正适应了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要求。然而,隋唐以后,随着文房文化的发展,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房用具,被越来越多地相对固定地置于文房书案之上,这就使砚足的存在失去了必要性而开始退化。


此外,从唐朝初年开始,端砚、歙砚、洮河砚相继开发出来,并日渐盛行,成为我国石质砚台称雄后世的开端,而石质砚台的发展可以说与砚足的退化直至消失是基本同步的。一方面,石料质地坚硬,不利于形制复杂的辟雍砚的大规模生产与普及。另一方面,用优质石料制作砚讲究因材施艺,重在突出石料的质感与纹理,而辟雍砚这种形制复杂的砚式很容易破坏石料的自然美感。所以,石砚工匠们选择了生产当时渐受人们喜爱而容易突出石质美的箕形砚或随形砚。到了明清时,石雕技艺已十分精湛,但其时使用随形砚的风尚已成,辟雍砚昔日的辉煌终难恢复。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韩涧明 

微信运营合作请发邮件至

libin@yhsc1993.com

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收藏》官方网站

www.cangcn.com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收藏》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